当前位置:徐州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 首页 > 学系新闻 > 正文 > 文章详情

把好安全关,过个安心节--双节假期安全提示

来源: 作者:汤昊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30日 17:40点击:

亲爱的同学们:

当中秋的月光洒向校园,国庆的红旗迎风招展,即将迎来双节假期。作为未来的急诊医者,大家既懂 “救急” 的专业,更该守 “防患” 的初心。要牢记:“急诊人的安全意识,既要护自己周全,也是对未来患者的责任。” 结合研究生群体假期特点,科室特意梳理这份安全指南,伴大家度过平安祥和的假期。

一、出行安全:“急诊思维” 用在旅途,风险早预判

无论是返乡探亲、科研调研,还是短途旅行,研究生们常带着 “学术任务” 或 “放松期待” 出行,更需用急诊 “预判风险” 的思维做好准备:

行前 “评估”:像分析病例一样规划行程 —— 提前查目的地天气、交通路况,携带基础急救包(含碘伏、纱布、常用药,慢性病同学备好足量处方药);若前往偏远地区或高海拔地带,先评估自身健康状况,有胸痛、头晕等既往症状者避免独自前往。

途中 “防护”:乘坐高铁、飞机等公共交通时,保持口罩规范佩戴(尤其人群密集时段),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碰口鼻;随身携带学生证、病历摘要,若突发不适,可快速向乘务人员说明自身健康情况,必要时联系当地急诊机构。

应急 “处置”:遇轻微外伤(如擦伤、扭伤),可先用急救包简单处理(冷敷止血、抬高患肢);若遇他人突发急症,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可协助拨打 120,简要说明症状(如 “意识不清、呼吸微弱”),不盲目施救,避免二次伤害。

二、生活安全:“细节把控” 护日常,健康不松懈

假期居家或外出聚会,容易因 “放松” 忽视细节,而这些恰恰是急诊常见的 “安全漏洞”:

饮食 “避雷”:聚餐时像对待 “标本处理” 一样注重卫生 —— 不吃来源不明的食物,生熟食材分开食用,避免过量摄入油腻、辛辣食物(警惕急性肠胃炎、胰腺炎,这些都是急诊节假日高发疾病);饮酒的同学需把控量,切忌空腹饮酒,避免酒精中毒风险。

作息 “规律”:别让假期打乱 “生物钟”—— 熬夜赶论文、刷剧虽常见,但长期睡眠不足会降低免疫力,也影响节后回归科研、临床的状态;建议保持每日 7-8 小时睡眠,搭配简单运动(如慢跑、跳绳),让身心保持 “待机” 状态。

居家 “防患”:离开宿舍或租房前,像检查急诊设备一样排查隐患 —— 拔掉充电器、关闭燃气阀门,门窗锁好;使用电暖器、空调等电器时,避免线路过载,防范火灾风险;若独居,定期向导师或同学报平安。

三、科研与心理:“张弛有度”,安全不止身体

研究生假期常兼顾科研(如数据整理、文献阅读)与休息,需平衡 “学术节奏” 与 “心理状态”,避免 “隐性风险”:

科研 “安全”:若需留校做实验,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,不独自操作危险设备,实验后及时清理试剂;线上处理科研数据时,做好备份,避免因设备故障(如电脑死机)导致数据丢失,影响后续进度。

心理 “疏导”:若因论文压力、假期独处产生焦虑,像 “问诊” 一样关注自身情绪 —— 可与导师、同学倾诉,或通过听歌、散步缓解;避免过度焦虑引发失眠、情绪低落,必要时可联系学校心理辅导中心。

四、意识形态安全:筑牢思想防线,坚定价值导向

作为医学生和未来的医疗工作者,意识形态安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守护社会正能量的责任体现。假期中信息接触渠道增多、社交场景丰富,更需绷紧思想之弦:

信息 “甄别”:刷社交媒体、浏览新闻时,注意辨别信息来源的权威性,对未经证实的谣言、负面炒作或错误价值观内容不转发、不评论、不盲从,主动向官方平台核实真相,自觉抵制不良思潮渗透。

言行 “自律”:在参与节日聚会、外出游览或线上交流时,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,不发表损害国家利益、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言论;面对涉及医疗政策、行业形象的讨论,以专业视角理性发声,传递医者正能量,避免被错误观点带偏。

、急诊人的 “约定”:通讯畅通,责任在线

作为徐医附院急诊医学的一份子,假期里也请记得:

保持手机通讯畅通,若科室有紧急医疗保障需求(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支援),能及时响应;

遇到身边人有健康疑问,可运用专业知识提供建议,但不随意 “开处方”,引导其及时就医。

月光所照,是归途也是初心;红旗所指,是家国也是责任。祝大家双节快乐,平安顺遂,阖家欢乐!

特别提示:内容含AI生成图片,请注意甄别